“這幅(《毛主席與牧羊人》)是我1957年大學畢業時創作的。那時我畢業實習到陜北楊家嶺,在那里住了很長時間。我經常到延河邊寫生,會遇到一些老漢趕著羊在放牧。我想到毛主席也會常到這里散步和他們聊聊天、談話?!?/span>——劉文西在劉文西的藝術創作生涯中,領袖題材的美術作品占有重要分量。其中,尤以描繪毛澤東主席藝術形象的作品成就最為突出。早在1949年,劉文西的家鄉浙江嵊縣慶祝全國解放的活動上,主席臺懸掛的毛澤東像和朱德像就是由劉文西畫的,盡管此時畫得還不成熟,卻讓劉文西受到莫大鼓舞。1957年,劉文西在浙江美術學院創作的畢業作品《毛主席與牧羊人》可謂轟動一時,1960年,《人民日報》發表了這件作品,畫面中的老農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和激動,在毛主席面前無拘無束,侃侃而談;而毛主席面帶微笑、神情專注地傾聽著老農的絮語,就連指間的煙灰都忘了彈。毛主席看了這幅畫說:“文西畫我很像,他是一位青年畫家?!鳖I袖的贊揚與認同極大地增強了劉文西創作的積極性。
04
雕塑《艱苦歲月》
作者:潘鶴
創作時間:1957年

潘鶴先生創作于1957的雕塑《艱苦歲月》是紅軍題材美術作品中的經典之作,其原型是在海南島母瑞山艱苦斗爭歲月中的瓊崖紅軍。這件雕塑以寫實的手法塑造了一老一少兩位紅軍戰士的形象,其中吹著笛子的老戰士穿著破舊的軍裝,身形瘦削卻筋骨強健,飽經風霜的面孔印刻出老革命者的堅定意志。少年戰士信賴而親昵地倚坐在老戰士身邊,托著腮,入神地傾聽笛聲,仰首遙望遠方,眼中充滿對革命勝利的遐思,刻畫出一個年輕的革命戰士對于美好未來的向往。這件作品將紅軍在革命斗爭中的“苦”與“樂”熔鑄一體,既反映革命斗爭的嚴酷,又體現了紅軍戰士對革命理想信念無比堅定的樂觀主義精神,成為藝術經典,感染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迄今《艱苦歲月》仍是各類中小學美術欣賞教材的必收錄作品之一。
05
中國畫《轉戰陜北》
作者:石魯
創作時間:1959年

《轉戰陜北》創作于1959年,是石魯為新中國成立十周年而創作的。此畫構思非常獨特,意境深遠,石魯用傳統山水畫的形式表現了革命歷史重大題材,令人耳目一新。石魯在這幅畫中采用了間接描繪的方式,核心的表述還是敘事性的,但畫面的主體構成卻是山水。他通過描繪西北的壯麗山水,塑造了一個大氣磅礴的空間,把觀者帶到了一個具體的歷史情景之中,喚起了觀者的聯想。在石魯的畫面上雖然看不見千軍萬馬,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在大山大壑間隱藏著千軍萬馬,畫家用間接的方式暗示出一個宏大的歷史場面。14:29
這幅畫通過獨特的構成方式,塑造了毛澤東的革命胸懷和英雄氣概。人物所占空間雖小,卻有天地一人、統領山河的氣魄,襯托出毛澤東高瞻遠矚、氣吞山河的偉人形象。遠景的山水由濃而淡,給人以向遠處無止境延伸的感覺,創造出遼闊的意境。據說這一構圖形式的靈感來自于從飛機上鳥瞰延安寶塔孤聳于陜北高原上的形象。畫家石魯以其獨到的眼光和創造性,把這一原本壯美的自然形式轉換為藝術形式,使《轉戰陜北》意境開闊,氣勢逼人,成為革命歷史題材類繪畫作品的經典。
06
中國畫《江山如此多嬌》
作者:傅抱石、關山月
創作時間:1959年

《江山如此多嬌》是中國當代畫家傅抱石和關山月于1959年合作創作的巨幅設色山水畫,現收藏于北京人民大會堂。
該畫以毛澤東《沁園春·雪》詞意為題材,描繪的是云開雪霽、旭日東升時,莽莽神州大地“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美麗圖景,畫中高山大嶺,白雪皚皚,萬里長城,逶迤起伏,莽莽黃河,奔流不息,氣象萬千。
畫作中長城、黃河等這些形象都極富象征意義,整個畫面看去十分壯麗雄闊,表現出了新中國的勃勃生機,具有強烈感人的藝術魅力。
1959年,為慶祝新中國建立十周年,北京新建的人民大會堂,需要一幅大型的國畫,決定由傅抱石和關山月來完成。國務院批準了郭沫若與吳晗的建議:以毛澤東作的“沁園春”(詠雪)的詞意為題材,主題是“江山如此多嬌”。陳毅提出:“必須體現江山之嬌,圖中可見長城內外、大河上下、白雪皚皚的西北高原,郁郁蔥蔥的江南大地,還要見東海。地理包括東南西北,季節變化有春夏秋冬,充分地體現多’的磅礴氣勢?!倍P于畫中“須晴日” 的表現,郭沫若認為:“須晴日那是解放前寫的,如今已解放十年了,還不出太陽?我想應在畫上出現大海波濤滾滾,升起一輪紅日?!眱扇嗣┤D開,忙著動起筆來,三個多月后,完成初稿。周恩來審定時,提出畫幅應加大尺寸,太陽需放大數倍。傅抱石與關山月當即剪了幾個太陽模樣,試看以后,最后選中一個最大的。后由毛澤東手書“江山如此多嬌”六個大字于其上,懸掛于人民大會堂。
07
油畫《狼牙山五壯士》
作者:詹建俊
創作時間:1959年

美術作品中的黨史丨《狼牙山五壯士》
《狼牙山五壯士》為詹建俊的代表性作品,創作于1959年。詹建俊為中國油畫界中較早對油畫的現代性意味進行探索的畫家。他對畫面的處理概括性的,象征性的元素比較多?!独茄郎轿鍓咽俊吩趧撟鞒跗谠谟彤嫿缫l了很多爭議。他在歷史題材畫里面開始使用象征性的處理辦法,畫面抓住了五壯士跳崖的瞬間,人物的組織不是自然的真實,而是象征性地把人物和太行山連為一體,具有紀令碑的效果。這樣的創作手法在當時是比較新潮的,一些老先生提出了質疑,但詹建俊堅持了下來。在此之前,現實主義油畫創作大都是遵從自然的、真實的情節,實事求是地處理人物關系,而詹建俊的這種手法在當時無疑是一種革新。詹建俊因此還寫過一篇文章——《走彎路有感》。這種象征性的創作方式在改革開放后就很普遍了。西方對現代感的定義就是“平面化”,詹建俊當時就是采用這樣的手法,畫面平面化,顏色單純強烈,還稍稍有一點變形。這種變形絲毫不生硬,不做作,而是很自然的情感流露。
08
中國畫《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作者:李可染
創作時間:1963年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是根據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所作。李可染喜讀毛主席詩詞,并從那激越豪邁的詩里領略山水畫的境界。此畫是據“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句意再造了一個藝術世界,在黑紅對比中寫南國深秋景色,帶有理想化的詩意色彩。
09
中國畫《人民和總理》
作者:周思聰
創作時間:1979年

4:5
美術經典中的黨史:《人民的總理》
《人民和總理》是新時期卓有成就的著名女畫家周思聰的代表作。作品描繪了 1966 年河北邢臺地震后,周恩來總理第一時間趕赴災區,與父老鄉親共同面對災情并鼓舞人民群眾戰勝困難的動人情景。畫面截取了老百姓擁向周總理的一剎那,將那一刻的激動與肅穆以生動堅實的人物群像塑造并凝固下來。強烈的虛實對比和倒金字塔式的三角構圖,營造出動感中的莊重與平實,既表現了人群涌動中的凝重、悲痛與期盼,也突顯了總理心系人民、深沉悲憫的感人形象。該畫作打破了“文革”時期“三突出”和“高大全”的創作模式,把領袖人物平等地置于普通民眾之中,神情刻畫生動準確,筆墨酣暢概括且極富藝術表現力。在中國現代人物畫史中,此作是具有人道主義情懷和現實主義精神的里程碑式作品,曾獲“第五屆全國美展”一等獎。
10
油畫《塔吉克新娘》
作者:靳尚誼
創作時間:1983年

《塔吉克新娘》由靳尚誼創作于1983年,描繪的是一位年輕的塔吉克新娘內心充滿喜悅而未在臉上形成笑靨之前那耐人尋味的一霎間。紅色上衣,紅色紗巾,暗紅底色帽子繡著亮紅的花紋,加上精致的耳墜和雍容的項圈,眾星捧月般地襯托出新娘那張美麗的臉龐:修長睫毛下的目眶冉冉而動,視線投向前方,似在沉思又似在向往,圓潤飽滿的嘴唇微微揚起,神情羞澀中帶有些膽怯,抬起的左手輕輕拉著披巾的邊沿,欲遮不遮,仿佛想掩飾內心的激動。新娘表情的靦腆、姿態的矜持和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被表現得既含蓄又酣暢,仿佛有一股抑制不住的生命悸動,透過畫面輕撥觀者心弦,余音裊繞中漸漸生出源自靈魂深處的感動。
11
雕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組雕》
作者:吳為山
創作時間:2007年
逃難系列(雕塑)

家破人亡(雕塑) 整組雕塑,采用刀砍、棒擊、棍敲與手塑相并用的塑造手法,其雕痕已顯心靈傷痕,是民族苦難記憶,是日本軍國主義暴行的罪證記錄。強烈的悲與憤的情感,產生了雕塑創作的速度與力量,藝術家在38度高溫酷暑的露天勞作,深夜連續十多個小時的創作,在《辛德勒名單》主題音樂的回響中完成每一個形象,將藝術家情感和民族情感、人類情感的相融,并將此投射到作品。創作靈感和激情從心底、指尖自然奔涌出來,為此,藝術家還飽含深情地寫下幾句詩,作為作品的句號,銘刻在石碑上:
我以天地言狀的悲愴追憶那血腥的風雨,我以顫抖的雙手撫摩那三十萬亡靈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這苦難民族的傷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覺醒!精神的崛起!
12
油畫《抗疫精神》
作者:楊飛云
創作時間:2020年

油畫作品《抗疫精神》深刻而形象地展現了鐘南山院士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期不屈的風貌。該作品為中國油畫院楊飛云教授在2020年所繪,面對人民英雄鐘南山院士,藝術家運用古典寫實繪畫手法,通過扎實肯定的筆觸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面對疫情時堅毅不屈的品質。畫面整體呈現出穩定的三角形構圖形式,沉穩大氣,并體現出藝術家對精神性的追求,即對亙古永恒的美的追求。畫面顏色整體分為三大色塊,簡潔、清晰、明了,視覺效果突出。作品有形象更有神韻,顯示著內在的含蓄和肅穆,升華出一種健康向上的無窮生命力。以冰雪之心、行米鹽之地,在熟悉中尋出陌生,在陌生中掘出詩意,在詩意中托出偉大。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
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
80年來,
在《講話》精神的指引下,
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
自覺投身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
創作出一大批
具有正確政治立場、深刻思想內涵、
感人藝術魅力的優秀作品,
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復興事業
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80年的歷史經驗充分表明,
《講話》是黨的文化自覺和自信的
智慧結晶,
始終閃耀著真理的光芒,
照亮著我國文藝事業發展正確的
方向和道路。